我覺得他們有點無聊,有點像在拍搞笑片,感覺無法達到宣傳效果,因為重點只在最後面一句。
應該可以拍得更好,拿來當搞笑片看也不錯。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電腦螢幕
螢幕型號:H223HQ
螢幕尺寸: 21.5" 寬螢幕 16:9 支援Full HD
面板技術 :TN + Film 或 TN+CrystalBrite
最高解析度: 1920x1080 @ 60Hz
比例 : 16:9 Full HD
亮度: 300 cd/m2
對比: 20'000:1 (ACM) (Max)
可視角: 170°(H), 160°(V) CR=10,
整體反應時間: 5 ms
角度調整 : -5°-15°
高度調整 : -
訊號輸入模式: D-Sub 或 D-Sub/DVI & HDMI (w/ HDCP)/HDMI
VESA壁掛尺寸: 100x100 mm
PPI: 99
可支援顯示色彩: 16.7M
NTSC: 72 %
點距: 0.248 mm
多媒體喇叭: N/A 或 1W x 2
耗電量: Energy Star® On: 29.82W (typ.)
Energy Star® Sleep: 1.2W (typ.)
Energy Star® Off:0.9W (typ.)
MTBF 50000hr/25°C(典型值)
外觀尺寸: 520 x 391 x 198 mm
淨重: 4.49 Kg
認證: CE, MPRII, BSMI
附屬配件: 電源線, VGA, DVI (視機種而定)
資料來源:http://www.acer.com.tw/acer/seu30e.do?LanguageISOCtxParam=zh&link=ln374e&CountryISOCtxParam=TW&acond125e=53838&kcond48e.c2att101=53838&sp=page17e&ctx1g.c2att92=911&ctx2.c2att1=238&ctx1.att21k=1&CRC=45139764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手機
iPhone 2G 3G 3GS 4 速度比較
<object width="420" height="285"><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youtube.com/v/FUIdOSKOQhk?fs=1&hl=zh_TW"></param><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param><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embed src="http://www.youtube.com/v/FUIdOSKOQhk?fs=1&hl=zh_TW"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width="420" height="285"></embed></object>
第一代行動通訊系統
第一代行動通訊系統,為類比式(A n a l o g)的行動電話系統,主要用於語音傳輸。其所使用的技術如A M P S(Advanced MobilePhone Service;先進式行動電話服務)、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e;北歐行動電話)、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完全存取通訊系統)等,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為美國於1 9 8 0年所發展的 A M P S系統,因此又稱為北美行動電話系統,其涵蓋範圍遍及美國全境,且有8 0 %的美國行動電話用戶採用這套系統(而A M P S也是台灣第一個引進的行動電話系統『以前中華電信的0 9 0字頭之門號),於1 9 8 9年開台營運,至2 0 0 1年1 1月3 0日正式關閉』)。這是一種蜂巢式系統,其傳輸訊號以FM (Frequency Modulation;調頻)訊號的形式調變(與F M廣播形式相同,只是頻率的範圍不同)。使用的頻率為8 0 0 M H z,其優點為傳輸距離長(比 G S M 9 0 0以及G S M 1 8 0 0還長),音質好,穿透性佳,沒有回音的困擾,不過其缺點為容易受外來的電波干擾,造成通話的品質不佳、容易遭到他人竊聽通話內容及盜拷,且擴充功能差,因此已逐漸被取代。
第二代行動通訊系統有鑒於第一代行動通訊系統的缺失,因此在1 9 9 0年代,廠商便開始發展新一代的數位式(D i g i t a l)行動電話系統,可提供語音、數據、傳真傳輸,以及一系列加值型的服務,其與類比式行動電話系統最大的差異,在於所傳送的資料已完全數位化了,而且在容量、安全性等多方面都比類比式系統改善許多。目前全球現有的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包含以下四種:
1.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行動通訊系統):
是在1 9 9 0年代早期由歐洲首先提出,亦是歐洲地區行動電話的通訊標準。採蜂巢式細胞概念(以多個小功率發射機的基地台,取代一個高功率發射機的基地台『Base Station』)來建構其通訊系統,提供無線語音與數據服務。目前在歐洲 與 亞 洲 ( 為 目 前 我 國 行 動 電 話 業 者 主 要 所 使 用 的 系 統 , 使 用 9 0 0 M H z 與1800MHz 的頻率)普及率相當高,亦為全球普及率最高的系統,在2 0 0 1年全球9 . 4億行動電話用戶中佔有6 5 . 0 %,另根據G S M A(GSM Association)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 0 0 2年全球1 9 0餘國新增的1 . 8億G S M用戶,截至2 0 0 2年底全球G S M用戶累計已有7 . 9億戶,在全球人口中平均每7個人當中就有1人使用G S M系統,推估2 0 0 3年底或2 0 0 4年初時,全球 G S M用戶累積將破 1 0億戶大關。不過在美國僅有少數P C 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個人通訊服務)業者採用(使用1900MHz的頻率)。
2.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碼多工接取):原為美軍為了軍事通訊的需求而開發出來的一種技術,而Q U A L C O M M公司將其推動商用化,近來在市場上已成為一種可靠且高效的民用無線通訊解決方案。C D M A是一種擴展頻譜技術,主要是將通訊端的訊號數位化後,再利用所有可得的頻寬來分散傳送,每道訊息傳輸都會被分派到一個序列碼,等全部接收到之後再加以重組,因此C D M A可增加所提供的語音通道總數,系統整體容量隨之大幅提
高。目前有韓國、日本、美洲地區及香港等地使用,而韓國在 1 9 9 6年投入商業營運後,其用戶佔有全球CDMA用戶一半以上,成長相當快速。
3.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時多工接取):T D M A技術是以時間座標基礎,利用時槽(Time Slot)的概念,即在一段時間內,其通話採用某種頻率傳送封包,完成後即釋放該頻率給其他需要使用者。其主要是使用於美洲大陸。
4.PDC (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個人數位蜂巢式系統):P D C規格的開發是由日本A R I B(Association of Radio Industries andB u s i n e s s e s)在1 9 9 0年正式擬定,於1 9 9 1年由日本郵政省公佈該標準,為日本的T D M A數位式行動電話標準,使用8 0 0 M H z和1 5 0 0 M H z的頻率。由於日本政府為了扶植其國內無線通訊產業進而與歐洲電信大廠進行相抗衡,因此採用極為封閉的市場策略,自行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系統。也因為如此,在進行國際漫遊時,其他國家大部分的手機均無法在日本直接進行漫遊,而必須經過換機的動作。而目前PDC的用戶僅在日本地區。由於無論是第一代或第二代行動通訊系統,都是以語音通訊為主要用途,然而在網際網路的風行下,行動電話也開始加強其網路的功能。由於G S M所提供的數據傳輸速率(9 . 6 K b p s),不足以應付多媒體網路內容的傳送,因此G S M組織開始制定一系列的升級方案:如H S C S D(High Speed Circuit SwitchData Service;高速電路交換數據服務『數據傳輸速率為5 7 . 6 K b p s』)、G P R 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整合封包無線電服務『數據傳輸速率為115Kbps』)、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SM Evolution『數據傳輸速率為384Kbps』)等二.五代過渡性的系統,如此將可解決網路「塞車」的問題。
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為了面對多媒體時代的來臨,行動通訊將需要更高的傳輸速度,有鑑於此I T 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國際電信聯盟)的I T U - R(Radio communication sector;射頻通信部門)從1 9 8 5年就開始著手規劃FPLMTS(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未來公眾陸上行動通信系統,其重點則在無線接取『Wireless Access』技術方面)。在 1 9 9 6年 時 F P L M T S 更 名 為 I M T - 2 0 0 0( International Mobile522003T e 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2 0 0 0;國際行動通訊系統2 0 0 0,為I T U第三代行動通信之通稱,泛指傳輸速率在3 8 4 K b p s以上的技術)並訂定使用頻寬、技術標準、網路互連規範,及全球通行的系統標準。而取名I M T - 2 0 0 0是因為該系統的無線通訊頻率位於2 , 0 0 0 M H z附近,傳輸速率可達2,000 Kbps,而且正式商用系統預定在西元2000年推出之故。至1 9 9 8年8月底,提交至I T U的第三代行動通訊無線傳輸技術提案共有1 6個,(地面無線通訊技術有1 0個,6個為衛星通訊技術),以C D M A、T D M A及F D M A(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頻多工存取)等三大類技術來發展,而其中由於C D M A的通話品質與高容量的用戶數優於其他的技術,因此在I T U第三代行動通訊無線傳輸技術提案中,幾乎都是以C D M A的基礎來發展。至目前為止,在所有的提案中以C D M A為主流技術的3種標準規範最受到矚目,分別是由日本和歐洲共同推廣,最早商業運轉的W - C D M A、美國提出且深受南韓支持的c d m a 2 0 0 0、已及大陸自行研議的 T D - S C D M A等三種系統,而這些標準均具有頻譜利用率高、網路覆蓋範圍廣等特點。
1.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寬頻分碼多工接取)W - C D M A除了編碼是採用C D M A技術外,核心網路(如交換機等)還是採用G S M 系統(只有手機與基地台必須更新),所以 W - C D M A被視為 G S M的升級。W-CDMA採用了 5 MHz 的寬頻網路,傳輸速度在每秒 384 Kb 到 2 Mb 之間,且在同一個傳輸通道中,W - C D M A同時可以支援電路交換與分封交換的服務,因此消費者可以同時利用電路交換方式接聽電話,然後以分封交換方式存取網際網路,提昇行動電話的使用效率。然而其最佔有優勢的地方是在於它是提供G S M邁向3 G服務的相容平台,由於現今採用G S M系統業者其用戶佔有全球六成以上的市場,在眾多業者不斷研發下,將助於技術的不斷優化及成本的降低,同時在進行全球漫遊也更加便利,因此在成本考量之下,多數G S M系統的業者在面對3 G時代的來臨時,將選擇升級到W - C D M A(目前我國所核發的五張3 G執照中 , 除 了 亞 太 行 動 寬 頻 使 用 c d m a 2 0 0 0外 , 其 餘 業 者 選 擇 W - C D M A )。
2.cdma2000cdma2000 是由 c d m a O n e所演變而來的3 G行動通訊技術,其資料傳輸的速度在每秒 384 Kb 到2 Mb 之間。CDMA技術在從窄頻邁向寬頻的時程上,有其自成一脈的體系軌跡,分別是: c d m a O n e(I S - 9 5 A)、c d m a O n e(I S - 9 5 B)、cdma2000 1X、cdma2000 1XEV、cdma2000 3X(根據IMT的定義從cdma2000 1X之後都被界定為3 G的技術,但是事實上一般業界普遍認為要到3 X之後才可以真正的和W - C D M A一樣可以稱為真正的3 G)。目前c d m a 2 0 0 0技術較W - C D M A為成熟,因此自其商業營運以來,其行動電話用戶遠高於 W - C D M A之用戶(目前日本採cdma2000 的電信業者 K D D I已有 2 0 0萬 3 G用戶,遠超過採 W - C D M A的業者 N T TD o C o M o的1 2 . 7 4萬戶)。不過由於目前歐洲仍還未有電信業者採用c d m a 2 0 0 0的系統,因此要在全球漫遊時,相較W-CDMA就顯得較為困難。
3.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時同步分碼多工接取)T D - S C D M A是一個混合多個標準的技術(包含C D M A、T D M A等),由大陸的大唐電信集團自行研發,1 9 9 9年時開始與德國S i e m e n s(西門子)公司合作開發;在2 0 0 1年4月時已完成了首次通訊展示;2 0 0 2年2月更由大唐電信與S i e m e n s聯合進行首次戶外移動通話試驗,預計TD-SCDMA將可以最快的商用化。T D - S C D M A是目前由華人提出且主導的唯一國際標準,就國際間的政治角力而言,標準是市場的制高點,T D - S C D M A的提出對大陸技術進步有重大意義,因此大陸官方目前正積極發展 T D - S C D M A,以中國龐大的行動通訊市場的誘因,吸引了如M o t o r o l a(摩托羅拉)、N o r t e l(北電)等國際大廠加入T D - S C D M A論壇,一起參與TD-SCDMA的技術研發。3G即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行動電話的發展由早期第一代的類比式、到現在第二代數位式一路發展下來,未來將要面對完全不受頻寬束縛的3 G。其傳輸速率將高達2 M b p s,是目前G S M行動電話(其傳輸速率為9 . 6 K b p s)的5 0 0倍。除了可以使用單純語音及數據資料交換外,將來3G主要的應用範圍將以影像、多媒體為主。將來在 3 G逐漸完成後,從手機上下載影片觀賞;旅遊路途中的電子地圖、商品交易的無線電子錢包、利用內建的攝影裝置可讓交談的雙方,透過手機內建的攝影裝置,看到彼此的即時影像、視訊會議的功能,讓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跨國商業談判,而這一切的一切將會逐漸的夢想成真,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
<object width="420" height="285"><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youtube.com/v/FUIdOSKOQhk?fs=1&hl=zh_TW"></param><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param><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embed src="http://www.youtube.com/v/FUIdOSKOQhk?fs=1&hl=zh_TW"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width="420" height="285"></embed></object>
第一代行動通訊系統
第一代行動通訊系統,為類比式(A n a l o g)的行動電話系統,主要用於語音傳輸。其所使用的技術如A M P S(Advanced MobilePhone Service;先進式行動電話服務)、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e;北歐行動電話)、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完全存取通訊系統)等,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為美國於1 9 8 0年所發展的 A M P S系統,因此又稱為北美行動電話系統,其涵蓋範圍遍及美國全境,且有8 0 %的美國行動電話用戶採用這套系統(而A M P S也是台灣第一個引進的行動電話系統『以前中華電信的0 9 0字頭之門號),於1 9 8 9年開台營運,至2 0 0 1年1 1月3 0日正式關閉』)。這是一種蜂巢式系統,其傳輸訊號以FM (Frequency Modulation;調頻)訊號的形式調變(與F M廣播形式相同,只是頻率的範圍不同)。使用的頻率為8 0 0 M H z,其優點為傳輸距離長(比 G S M 9 0 0以及G S M 1 8 0 0還長),音質好,穿透性佳,沒有回音的困擾,不過其缺點為容易受外來的電波干擾,造成通話的品質不佳、容易遭到他人竊聽通話內容及盜拷,且擴充功能差,因此已逐漸被取代。
第二代行動通訊系統有鑒於第一代行動通訊系統的缺失,因此在1 9 9 0年代,廠商便開始發展新一代的數位式(D i g i t a l)行動電話系統,可提供語音、數據、傳真傳輸,以及一系列加值型的服務,其與類比式行動電話系統最大的差異,在於所傳送的資料已完全數位化了,而且在容量、安全性等多方面都比類比式系統改善許多。目前全球現有的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包含以下四種:
1.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行動通訊系統):
是在1 9 9 0年代早期由歐洲首先提出,亦是歐洲地區行動電話的通訊標準。採蜂巢式細胞概念(以多個小功率發射機的基地台,取代一個高功率發射機的基地台『Base Station』)來建構其通訊系統,提供無線語音與數據服務。目前在歐洲 與 亞 洲 ( 為 目 前 我 國 行 動 電 話 業 者 主 要 所 使 用 的 系 統 , 使 用 9 0 0 M H z 與1800MHz 的頻率)普及率相當高,亦為全球普及率最高的系統,在2 0 0 1年全球9 . 4億行動電話用戶中佔有6 5 . 0 %,另根據G S M A(GSM Association)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 0 0 2年全球1 9 0餘國新增的1 . 8億G S M用戶,截至2 0 0 2年底全球G S M用戶累計已有7 . 9億戶,在全球人口中平均每7個人當中就有1人使用G S M系統,推估2 0 0 3年底或2 0 0 4年初時,全球 G S M用戶累積將破 1 0億戶大關。不過在美國僅有少數P C 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個人通訊服務)業者採用(使用1900MHz的頻率)。
2.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碼多工接取):原為美軍為了軍事通訊的需求而開發出來的一種技術,而Q U A L C O M M公司將其推動商用化,近來在市場上已成為一種可靠且高效的民用無線通訊解決方案。C D M A是一種擴展頻譜技術,主要是將通訊端的訊號數位化後,再利用所有可得的頻寬來分散傳送,每道訊息傳輸都會被分派到一個序列碼,等全部接收到之後再加以重組,因此C D M A可增加所提供的語音通道總數,系統整體容量隨之大幅提
高。目前有韓國、日本、美洲地區及香港等地使用,而韓國在 1 9 9 6年投入商業營運後,其用戶佔有全球CDMA用戶一半以上,成長相當快速。
3.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時多工接取):T D M A技術是以時間座標基礎,利用時槽(Time Slot)的概念,即在一段時間內,其通話採用某種頻率傳送封包,完成後即釋放該頻率給其他需要使用者。其主要是使用於美洲大陸。
4.PDC (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個人數位蜂巢式系統):P D C規格的開發是由日本A R I B(Association of Radio Industries andB u s i n e s s e s)在1 9 9 0年正式擬定,於1 9 9 1年由日本郵政省公佈該標準,為日本的T D M A數位式行動電話標準,使用8 0 0 M H z和1 5 0 0 M H z的頻率。由於日本政府為了扶植其國內無線通訊產業進而與歐洲電信大廠進行相抗衡,因此採用極為封閉的市場策略,自行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系統。也因為如此,在進行國際漫遊時,其他國家大部分的手機均無法在日本直接進行漫遊,而必須經過換機的動作。而目前PDC的用戶僅在日本地區。由於無論是第一代或第二代行動通訊系統,都是以語音通訊為主要用途,然而在網際網路的風行下,行動電話也開始加強其網路的功能。由於G S M所提供的數據傳輸速率(9 . 6 K b p s),不足以應付多媒體網路內容的傳送,因此G S M組織開始制定一系列的升級方案:如H S C S D(High Speed Circuit SwitchData Service;高速電路交換數據服務『數據傳輸速率為5 7 . 6 K b p s』)、G P R 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整合封包無線電服務『數據傳輸速率為115Kbps』)、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SM Evolution『數據傳輸速率為384Kbps』)等二.五代過渡性的系統,如此將可解決網路「塞車」的問題。
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為了面對多媒體時代的來臨,行動通訊將需要更高的傳輸速度,有鑑於此I T 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國際電信聯盟)的I T U - R(Radio communication sector;射頻通信部門)從1 9 8 5年就開始著手規劃FPLMTS(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未來公眾陸上行動通信系統,其重點則在無線接取『Wireless Access』技術方面)。在 1 9 9 6年 時 F P L M T S 更 名 為 I M T - 2 0 0 0( International Mobile522003T e 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2 0 0 0;國際行動通訊系統2 0 0 0,為I T U第三代行動通信之通稱,泛指傳輸速率在3 8 4 K b p s以上的技術)並訂定使用頻寬、技術標準、網路互連規範,及全球通行的系統標準。而取名I M T - 2 0 0 0是因為該系統的無線通訊頻率位於2 , 0 0 0 M H z附近,傳輸速率可達2,000 Kbps,而且正式商用系統預定在西元2000年推出之故。至1 9 9 8年8月底,提交至I T U的第三代行動通訊無線傳輸技術提案共有1 6個,(地面無線通訊技術有1 0個,6個為衛星通訊技術),以C D M A、T D M A及F D M A(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頻多工存取)等三大類技術來發展,而其中由於C D M A的通話品質與高容量的用戶數優於其他的技術,因此在I T U第三代行動通訊無線傳輸技術提案中,幾乎都是以C D M A的基礎來發展。至目前為止,在所有的提案中以C D M A為主流技術的3種標準規範最受到矚目,分別是由日本和歐洲共同推廣,最早商業運轉的W - C D M A、美國提出且深受南韓支持的c d m a 2 0 0 0、已及大陸自行研議的 T D - S C D M A等三種系統,而這些標準均具有頻譜利用率高、網路覆蓋範圍廣等特點。
1.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寬頻分碼多工接取)W - C D M A除了編碼是採用C D M A技術外,核心網路(如交換機等)還是採用G S M 系統(只有手機與基地台必須更新),所以 W - C D M A被視為 G S M的升級。W-CDMA採用了 5 MHz 的寬頻網路,傳輸速度在每秒 384 Kb 到 2 Mb 之間,且在同一個傳輸通道中,W - C D M A同時可以支援電路交換與分封交換的服務,因此消費者可以同時利用電路交換方式接聽電話,然後以分封交換方式存取網際網路,提昇行動電話的使用效率。然而其最佔有優勢的地方是在於它是提供G S M邁向3 G服務的相容平台,由於現今採用G S M系統業者其用戶佔有全球六成以上的市場,在眾多業者不斷研發下,將助於技術的不斷優化及成本的降低,同時在進行全球漫遊也更加便利,因此在成本考量之下,多數G S M系統的業者在面對3 G時代的來臨時,將選擇升級到W - C D M A(目前我國所核發的五張3 G執照中 , 除 了 亞 太 行 動 寬 頻 使 用 c d m a 2 0 0 0外 , 其 餘 業 者 選 擇 W - C D M A )。
2.cdma2000cdma2000 是由 c d m a O n e所演變而來的3 G行動通訊技術,其資料傳輸的速度在每秒 384 Kb 到2 Mb 之間。CDMA技術在從窄頻邁向寬頻的時程上,有其自成一脈的體系軌跡,分別是: c d m a O n e(I S - 9 5 A)、c d m a O n e(I S - 9 5 B)、cdma2000 1X、cdma2000 1XEV、cdma2000 3X(根據IMT的定義從cdma2000 1X之後都被界定為3 G的技術,但是事實上一般業界普遍認為要到3 X之後才可以真正的和W - C D M A一樣可以稱為真正的3 G)。目前c d m a 2 0 0 0技術較W - C D M A為成熟,因此自其商業營運以來,其行動電話用戶遠高於 W - C D M A之用戶(目前日本採cdma2000 的電信業者 K D D I已有 2 0 0萬 3 G用戶,遠超過採 W - C D M A的業者 N T TD o C o M o的1 2 . 7 4萬戶)。不過由於目前歐洲仍還未有電信業者採用c d m a 2 0 0 0的系統,因此要在全球漫遊時,相較W-CDMA就顯得較為困難。
3.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時同步分碼多工接取)T D - S C D M A是一個混合多個標準的技術(包含C D M A、T D M A等),由大陸的大唐電信集團自行研發,1 9 9 9年時開始與德國S i e m e n s(西門子)公司合作開發;在2 0 0 1年4月時已完成了首次通訊展示;2 0 0 2年2月更由大唐電信與S i e m e n s聯合進行首次戶外移動通話試驗,預計TD-SCDMA將可以最快的商用化。T D - S C D M A是目前由華人提出且主導的唯一國際標準,就國際間的政治角力而言,標準是市場的制高點,T D - S C D M A的提出對大陸技術進步有重大意義,因此大陸官方目前正積極發展 T D - S C D M A,以中國龐大的行動通訊市場的誘因,吸引了如M o t o r o l a(摩托羅拉)、N o r t e l(北電)等國際大廠加入T D - S C D M A論壇,一起參與TD-SCDMA的技術研發。3G即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行動電話的發展由早期第一代的類比式、到現在第二代數位式一路發展下來,未來將要面對完全不受頻寬束縛的3 G。其傳輸速率將高達2 M b p s,是目前G S M行動電話(其傳輸速率為9 . 6 K b p s)的5 0 0倍。除了可以使用單純語音及數據資料交換外,將來3G主要的應用範圍將以影像、多媒體為主。將來在 3 G逐漸完成後,從手機上下載影片觀賞;旅遊路途中的電子地圖、商品交易的無線電子錢包、利用內建的攝影裝置可讓交談的雙方,透過手機內建的攝影裝置,看到彼此的即時影像、視訊會議的功能,讓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跨國商業談判,而這一切的一切將會逐漸的夢想成真,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31202007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CPU之 Intel® Core™ i7-900
概覽 Intel® Core™ i7 處理器系列的眾多功能,可在您最需要的時候動態地提供處理效能,為您的個人電腦提供驚人效能。 | |
新特色!釋放終極遊戲效能的利器 - Intel® Core™ i7-980X 處理器極致版。 Intel Core i7-980X 處理器極致版不僅能駕馭目前最複雜的身歷其境式遊戲,其強大的功能更足以處理未來進階的電腦遊戲。它能夠跨越6個核心與12個超執行緒來配置人工智慧、動作呈現與影像輸出,藉此給您更為流暢逼真的遊戲體驗,提供您更身歷其境的 3D畫面並釋放終極的遊戲體驗。 能為數位媒體製作提供突破性的效能 為數位媒體製作提供極致的效能,享受更高的視訊編碼速度與影像呈現速度,以及絕佳的相片潤飾和編輯效能。不管您是密集的多工作業者或多媒體愛好者,效能都非常重要。何必限制自我呢?用 Intel 最高階的處理器系列解放您的最高潛能,讓您盡情發揮您的想像力,體驗十足的創造力與自由度。 | |
高階的多工作業者將為之欣喜 Intel® Core™ i7-900 處理器系列在面臨尖峰工作需求時,能帶來極致的處理能力。您將能在電腦上輕鬆自如地進行各種作業 – 無論是暢玩刺激過癮的 3D 遊戲,亦或是創作編輯數位影像、音樂及相片。透過 Intel® Turbo Boost 技術1與 Intel® 超執行緒 (Intel® Hyper-Threading) 技術2,您將可在最需要的時候獲得智慧型效能。 |
資料來源http://fm1grebe.cps.intel.com/cd/channel/reseller/apac/zht/products/desktop/processor/processors/corei7-900/feature/index.htm?prn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Charles Babbage
Babbage (1791--1871,讀音類似 cabbage) 二十二歲從劍橋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當時是位被認為很具潛力的年輕數學家。在他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對計算機的設計產生興趣。他獲得英國皇家學院的資助,他應用當時的數學新知,著手設計並製造一台功能更廣泛的機械型計算機:差分機 (Difference Engine)。十年過去,就在差分機即將完成的時候,他領悟到:一台理想的計算機,必須能夠依指令改變其執行程序。也就是可變程式的概念。這是個前所未有的偉大理想。他立刻棄置了差分機,開始埋首設計分析機 (Analytical Engine) 以實現他的理想。整個設計在 1838 年完成,就連寫程式的方法都想好了。可惜當時的技術無法配合,Babbage 終其一生未能完成一台計算機。雖然 Babbage 是一位很優秀的數學家兼工程師,可惜他的時代環境還不能配合他的發明。這就好像一個人,在橡膠、內燃機都還未知之前,就想要發明汽車。但是他始終受到英國皇家學會的信任和資助,而且留下巨細無靡的設計圖 300 多張、筆記 6000 多頁,和許多半成品。他那未完成但是已經知道可以工作的差分機,後來整個版權贈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也許算是報答知遇之恩吧。
除了數學和計算機之外,Babbage 也是當時重要的經濟學者之一。他還搞了一些政治,但是這方面頗不成功,據說他不是個 EQ 很高的人。 在 Babbage 的時代,物理、航海與天文等科學都有了相當的理論和經驗。人類開始有更大的野心,想要瞭解自然現象的細節,更加掌握自然界的資源。於是我們開始須要作較大量的計算。科學家,甚至哲學家,開始想像:如果有一個會自動計算的機器,那該多好。今天所謂的科學計算,也在那時候開始了。最戲劇性的例子,該當是海王星的發現。
在 Herschel 以望遠鏡發現了天王星之後,科學家發現其運行軌道與牛頓力學所預測的不合。宗教界人士非常樂意聽到這個消息,他們或許認為上帝「顯靈」了。但是,令一批篤信牛頓學派的人並不服輸。 1845 年, 英國的 Adams 以計算的結果,斷言另一個行星的存在,甚至預測了它的軌道。但是 Adams 不敢正式發表他的結果。幾乎一年後,法國的 Leverrier 得到同樣的計算結果,而且立即公布。柏林天文臺接獲消息之後,當晚就按照計算預測的軌道而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這個計算問題牽涉到聯立微分方程式的數值解。 Adams 發明的解法,到今天仍出現在數值分析的教科書上。
年近半百的時候,Babbage 結識了當時的名才女,Augusta Ada Byron (1815--1852)。她是盛名詩人拜倫的女兒,後來成為伯爵夫人 (Countess of Lovelace)。但是她在滿月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她一生中沒機會見到那位詩人父親。後來根據她的遺囑,她與父親並排葬在一起;兩人都恰好各享年三十六歲。 Ada 不但能詩善畫,還是當時主要數學家 de Morgan 的學生。她因為某個機緣,參觀了 Babbage 的工作室。雖然零件散落滿地,屋子中央座落著一台怪物般的半成品,在聽到解釋之後,她說她看到了一個 「偉大而美麗的發明」。
Ada 參加了 Babbage 一部份的工作,尤其是程式設計方面。今天有些人認為,最早的計算機應該歸功給 Babbage,而最早的程式設計應該歸於 Ada (也有些人認為這樣太抬舉 Ada 了)。 1980 年代由美國國防部委託設計的一套程式語言,就以 Ada 命名。 然而 Ada 卻把這種可以因軟體而改變硬體功能的設計理念,歸功於法國人 Jacquard,原文是
We may say most aptly that the Analytical Engine weave algebraicl patterns just as the Jacquard-loom weaves flowers and leaves. Here, it seems to us, resides much more of originality than the Difference Engine can be fairly entitled to claim.1805 年,Jacquard 製造了可變程式型自動織布機。它使用不同式樣的厚紙卡來控制紡綞和飛梭的交互作用,始其編出不同花式的布料。這個發明啟動了紡織工業的一次革命。根據記錄,到了 1812 年,這種機器一共賣出一萬一千台。
在 1840 年代,Babbage 和 Ada 已經認識到:
計算程式的核心技術在於重複我認為這個說法並不誇張。試想,如果在今天的程式語言中不許使用 while、 for 這些迭代方法,也不許利用 if 來 goto,那麼程式語言將有何用? Babbage 和 Ada 曾經明確地寫了下來:
自動計算機的真正重要之處,在於它可以重複執行一套給定的程序。其重複次數可以在計算前確定,也可以依計算結果而臨時決定。顯然前者就是 for-loop,後者是 while-loop。原文是
(The real importance of an automatic computer) lies in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a given sequence of instructions repeatedly, the number of times being either preassigned or dependent upon the results of the computation.
資料來源http://libai.math.ncu.edu.tw/bcc16/pool/3.01.shtml
訂閱:
文章 (Atom)